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

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

焦点关注 自汗、盗汗只会敛汗固表? 老中医教你这6个证型, 如何用方
运动热点

你的位置:健康聚焦网 > 运动热点 >

焦点关注 自汗、盗汗只会敛汗固表? 老中医教你这6个证型, 如何用方

发布日期:2025-04-14 17:30    点击次数:64

作者/柳育泉

本文摘自《中医临床思辨录》(2009)

介绍:柳育泉(1934—2010),又名柳毓泉,浙江景宁县人。因身体弱不禁风,盛夏着棉袄、烘火盆,遂学医自救。75岁著成代表作《中医临床思辨录》。

一、木郁盗汗

严某,女,47岁,2003年9月13日,电诊。

患者一月前与人口角,积怨不解,心烦少寐,每于黎明全身大汗淋漓,汗后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去县医院检查,除血压偏低外,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前医曾用虚汗停、玉屏风散、当归六黄汤等治疗,未收寸功。

至余门生处诊治,见患者精神萎靡,情绪低落,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血压80/50mmHg。拟益气养阴止汗剂:黄芪20g,浮小麦20g,五味子、地骨皮、白芍各10g,生地12g,煅龙牡各30g。2剂。药后诸症稍减,但感药太寒,于原方加桂枝6g。服1剂,患者急诉,汗出不止,人更乏力。门生无策,来电询诊。

余详询病情后,拟抑肝散加味:柴胡、当归、川芎、白术、茯苓、半夏各15g,陈皮、甘草各6g,丹皮、栀子各9g,钩藤15g(后下)。两煎药和合分3次服,一日1剂。

门生看完处方,不禁纳闷,方中无一味止汗药,焉能取胜?讵料,患者服2剂,汗减大半,再服2剂,汗止神复。

效著若此,门生惊叹之余大惑不解,来电请教。余语之曰:经云“阳加于阴谓之汗”。本例因情怀不畅,肝失条达,阳气内郁化火,腠理疏松,阳气外越而汗出。其黎明定时盗汗,乃十二时辰与十二经脉相属,十二经的气血运行在一天之中,从中焦始,于寅时上注于肺→卯时经过大肠……丑时到达肝,周而复始,循环无端。夜半至黎明是丑至卯,乃肝经之主时,此时厥阴经脉阳气渐旺,郁火亦渐积,郁极两阳相激,逼汗外溢而致盗汗。

抑肝散出自《保婴撮要》,顾名思义,为治肝抑而创立。方中以柴胡疏肝解郁为主药,佐以当归、川芎养血和肝,白术、茯苓、半夏、陈皮、甘草健脾和胃,以钩藤清热平肝,加丹皮、栀子宣解肝胆郁热,共奏养血舒肝和脾胃之功,不治汗而汗自止。

二、瘀血盗汗

陈某,女,39岁,2000年7月3日诊。

颈下至上胸盗汗已2年,每汗后精神疲软,左锁骨酸楚疼痛,周围肌肉酸楚不舒,两手腕筋脉亦感不适。次早醒来觉气陷不升,咽中有闭塞感,需空咳方舒。凡劳倦或洗澡盗汗加重,睡眠欠佳且常作恶梦。平日睡前自服安乃近2片可防盗汗。

诊见:面黧黑,形消瘦,脉细涩,舌右边瘀斑明显,第7胸椎按之疼痛,有扭伤史,耳亦有过伤,时有痛、闭、响之感。证属瘀血盗汗。

拟血府逐瘀汤加味:柴胡8g,赤芍、川芎、桃仁、红花、石菖蒲、刘寄奴各10g,生地、当归、牛膝、炒枣仁各15g,党参、黄芪、鸡血藤各20g,桔梗、积壳、甘草各5g,日1剂。

服7剂,盗汗止,耳痛、闭、响明显好转,但舌边瘀斑未消退,第7胸椎按之仍痛。药已中的,但瘀血仍存,拟丸药缓图。上方研末,炼蜜为丸,如黄豆大。连服2月,盗汗未作,诸症若失。

《医林改错》谓:“瘀血亦令人自汗、盗汗。”

《医学纲目》载:“头汗出剂颈而还,血证也。”

本例盗汗部位在颈下至上胸之间,伴面黧黑,脉细涩,舌有瘀斑,故诊为瘀血内结,脉道不利,积瘀化热,迫津外溢之盗汗。至于汗出后,锁骨和周围肌肉酸楚或疼痛,乃瘀血内结,郁阳化火,逼津外出,阴液大伤,体内津亏不能濡养骨骼、筋脉、肌肉,“不营则痛”。

血府逐瘀汤,为治胸隔间瘀血之良方,因患者瘀血日深久积,加鸡血藤、刘寄奴以助之,又盗汗时日已久,阳气随汗泄,元气已虚,汗后中气下陷不升,复加党参、黄芪、枣仁以补五脏耗损之气。药中病的,痼疾得除。

上两篇刊于《湖北中医杂志》2004年第6期21页

三、阴虚盗汗

陈某,女,68岁,1992年9月12日初诊。

近一星期,心烦头晕,四心灼热,舌干唇焦,口渴喜凉饮,下午面烘热,夜盗汗,舌质红无苔,脉细数。证属阴虚内热。拟当归六黄汤治之。

处方:当归10g,生地15g,熟地15g,生黄芪10g,黄连6g,黄芩10g,黄柏10g,3剂。

服后心烦头晕减,盗汗渐止,夜舌还干焦,原方再服3剂,诸症愈。

卫气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当体内阴阳失衡,阴虚内热亢盛时,入夜卫阳行于阴,与内热相并而加于阴时,逼津外出而致盗汗。此即《内经》云:“阳加于阴谓之汗”之理。

本例本热体人,近日因暑气未消秋阳过盛,又以羊肉为食,以致内热扰动,出现舌干唇焦,心烦口渴,四心灼热,脉细数,舌红无苔等阴虚内热之证而盗汗。

当归六黄汤,以当归补血养心为君,生熟地滋阴凉血为辅,佐以黄连、黄芩、黄柏清火坚阴,黄芪配当归既可补其阴血,又可复其因汗泄而表阳之虚。诸药合用,滋阴清热,使阳不加于阴,阴平阳秘,而汗乃治。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四、阳虚盗汗

张某,女,28岁,农民,1938年3月6日诊。

患者4年前生过一女,产后经水延后,近两月经停未行,时作呕吐,自以为受孕,去医院妇检,诊为闭经,又因下午潮热,夜盗汗,精神倦怠,疑为肺结核。因X光机维修,不能拍片,而转诊中医。

刻诊:脐下动悸喜温,时时泛吐清水,头晕目眩,身瞤动且沉重,每日下午潮热,夜盗汗,汗后怕冷,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细滑。证脉合诊,为肾阳虚乏,水饮泛滥为患。当温补肾阳,以散寒水。

拟真武汤:茯苓12g,白术10g,白芍10g,生姜10g,附片15g。

365站群

服3剂,脐下动悸减,下午潮热未发,盗汗止。守原方服5剂,脐下动悸瘥,头目清爽,月经复来。后去拍X片,排除肺结核。一年后顺产一子。

365站群VIP

制水者在脾,主水者在肾。今患者肾阳虚乏,聚水不化,积饮成患。停于脐下则动悸;溢于肌表,则身瞤动,下肢重;上犯清窍,则头昏目眩;血为寒凝而瘀,胞脉痹阻则经闭;水为阴邪,阴邪自旺于阴分,则下午身热。

其盗汗者,经云“汗发于阴而出于阳”。此阴乃脉中营气,其阳乃启闭之卫阳。而卫气根于肾。今肾阳虚衰,卫气不固,寐则腠理开,不能固摄津液,而为盗汗。《张氏医通》“盗汗亦多阳虚”即此类也。此因寒湿而致的盗汗,汗后恶寒,与阴虚之盗汗,汗后恶热有别,是辨证之要。以上见症虽多端,但一从因寒而饮,当补坎中之火,以镇水气。

真武乃司水之神,仲景以之名立真武汤,是取其镇水之义。方中以附子为君,温补肾阳,以散水气;伍生姜以助宣散水气之力,佐以白术培土制水;茯苓淡渗利水;尤妙在白芍酸收既可监护附子之辛热,且可敛阴止汗,又能利水,一矢中的,离照当空,则阴霾全消。

刊于《河南中医》1996年第16卷121页

五、产后自汗盗汗

陈某,女,28岁,2006年2月13日诊。

一月前临产时,出血量多,产后大汗淋漓,夜睡日餐皆出,经治疗有所减轻,但半月前因下床到厨房就餐受凉,汗出加重,治疗无效而来诊。证见:鼻闭,畏寒,口微渴,咽干,小便黄,心烦躁,纳差神疲,夜睡欠安,自汗、盗汗并见。脉细紧,舌质红,苔薄白。

证属产后气阴两虚兼外感风寒。治宜益阴解表为法。

方用益阴汤、甘麦大枣汤合葱豉汤加味:生地、萸肉、浮小麦,淮山药各15g,麦冬、白芍、莲子、地骨皮、丹皮、泽泻、炙甘草、麻黄根、豆豉各10g,葱白5寸,五味子6g,两煎和合取汁150ml,分两次温服。

仅服3剂,汗出即愈。

新产妇喜汗出,盖气与血相互依存,血去则气随之逸出,而成气阴两虚,故常自汗、盗汗并见。其治疗不同于单一的自汗可偏重于益气固表,也不同于单纯的盗汗,可重于滋阴清热或扶阳散寒或祛瘀活血即可。

而气阴两虚之自汗盗汗并见者,因阴血已虚,若重于益气固表,则阳加于阴必汗出益甚,致汗久延难愈。因此自汗、盗汗并见之治法,宜审其因,求其本而治之。

就本例而言,因失血而气阴两虚,其本在失血,临床已见咽干、舌红、心烦躁、小便黄等阴虚内热之候,故应以滋阴养血清热为主,且阴生则阳长,不益气而气自生。

至于兼夹之外邪当疏解之,若见汗止汗,闭门留寇,营卫失和,不但汗不止,且遗后患。但阴虚之体,不任过散,选方宜权衡轻重,恰到好处。

葱豉汤其性平和而具有宣通卫气、发散风寒之力,佐既能疏表又能止汗之麻黄根驱邪不伤正,发汗不碍止汗,正可两全。故益阴汤与甘麦大枣汤合葱豉汤治之,自汗、盗汗皆止。

六、寒湿致自汗盗汗

柳某,男,30岁,1963年12月25日就诊。

患者自汗、盗汗3年,日进餐或饮开水即出汗,夜一入睡,就蒸蒸汗出,每夜3~4次发,精神日衰,六月盛夏得穿棉衣。前医投以桂枝汤,汗出更多,处以当归六黄汤或牡蛎散,则汗出如洗,多方求治罔效。后一友告黑豆浸红酒服,果验。但秋收过于劳顿汗又复出,再服黑豆酒无效。有人告鸭汗可治虚汗,服之,小腹顿生一乒乓球大的球块,环绕少腹,如在运动场上旋转,而咽喉如火灼。病情如此陡变,家人惶恐,急延余诊。

刻下:患者卧床蜷缩不起,面色萎黄,心下悸,短气懒言,腰以下厥冷,时时冒虚汗,汗后怕冷,脉浮数软,舌淡水滑。证属阴盛格阳之寒厥证。

拟《金匮要略》术附汤:白术30g,制附片20g(先煎15分钟),炙甘草6g,煨姜10g,大枣12枚,两煎和合分2次服,日1剂。

服2剂,小腹球块消失,咽焦好转,下肢稍温,夜汗减少,效不更方,再进3剂,咽舒汗止,后以六味回阳饮善后而收全功。

按《医宗金鉴·自汗盗汗总论》曰:“无因汗出,谓之自汗,自汗为表阳虚,汗出恶寒冷……盗汗为阴虚,当分心虚不固,心火伤阴也。”本例自汗、盗汗并见,若分而治之,一为阳虚,一为阴虚,岂不矛盾?

《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曰:“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此劳气也。”一语道破了自汗、盗汗并见的机理。

然本例病理虽为劳伤,但病的属性却是寒湿伤人。阴盛于下,格阳于上,虚阳上逆,则咽喉火灼;阴盛于内,阳浮于外,逼津外泄,则自汗、盗汗。

术附汤以大辛大热、走而不守之附子破坚冰而引火归源,以白术健脾制湿,煨姜温中宫除寒湿,三味相合,可除寒湿、暖肌肤。大枣《本经》称其定惊,通九窍,快四肢,助十二经及身中诸不足。余临床体会,大枣不仅健脾益气,驻颜悦色,且能暖肌止汗,是虚人止汗的良品。

如治某教师,废寝忘食勤于业,患植物神经失调,自汗、盗汗服多药不效,改投单味大枣汤而汗立止,后生嚼吞食亦验。可见仲景用大枣之意,绝非作辅助调味之品,自有深意。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健康聚焦网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