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2-07 15:32 点击次数:65
白苔总论
[舌鉴]舌乃心苗。心属火,其色赤。心居肺内,肺属金,其色白。故当舌地淡红,舌苔微白,而红必红润内充,白苔微不厚或略厚有花,然皆干湿得中,不滑不燥,斯为无病之苔,乃火藏金内之象也。一经伤寒,白苔必滑;伤温伤热,红光必外露矣。是以伤寒苟能尽解其所伤之邪,而不脱其苔本来之白,此善能使邪正分局,元津、元气无伤焉。其温病、热病之舌,亦必使红色渐敛、渐淡,白苔渐有、渐生,此邪始得分越,而元阴日渐内充也。当知红乃脏气所蕴所发,白为津液所布所结耳。夫伤寒邪犯皮毛,舌上先有白沫,继则白涎、白滑,再后则白屑、白砂,甚则白泡、白疳,有舌中、舌尖、舌根之不同。见寒邪入里之浅深微甚,即元气之厚薄、邪热之轻重从此可测矣。盖舌固心之苗,其色本当赤,今反见白苔滑甚者,是火不制金,乃水来克火之象,故称大病。其寒郁毛肤,毛窍不得疏通,阳气不得外发,故恶寒发热。在太阳时,头痛身疼,项背强,腰脊痛。至阳明经,则有白屑满舌,证虽烦躁,脉如浮紧,犹当汗之。系少阳者,白苔不滑,小柴胡汤和之。胃虚白苔滑甚者,理中汤加桂枝托之。边白中黄,大柴胡、小承气分轻重下之。白苔亦有死症者,即水来克火之贼邪也。其温病、热病,实由火烁金伤,元阴告匮。剧症脏气安危,皆关验舌。虚实寒热之机,一一分别,图论于下。
【辨正]白色为寒,表证有之,里证有之,而虚者、实者、寒者、热者皆有之。故白色舌苔辨病较难。凡白色亦可以辨伤寒,其类不一。白浮滑薄,其苔刮去即还者,太阳表证,受寒邪也。白浮滑而带腻、带涨,刮之有净、有不净者,邪在少阳症半表半里也。全舌白苔,浮涨、浮腻,渐积、渐干,微厚而刮不脱者,谓刮去浮面,而其底仍有。寒邪欲化火也。辨伤寒舌大约如此。伤寒有黄苔、黑苔,分论于后。若杂病之人,舌白嫩滑,刮之明净者,里虚寒也。无苔有津,湿而光滑,其白色与舌为一,刮之不起垢腻,是虚寒也。口唇必润泽无缝。白厚粉湿滑腻苔,刮稍净,而又积如面粉发水形者,里寒湿滞也。舌白粗涩,兼有朱点、有罅裂纹之苔,粗涩则不光泽,朱点则显其脏腑有热,裂罅纹多,因误服温药之故。白干胶焦燥满苔,刮不脱或脱而不净者,刮去垢泥后,底子仍留污质腻涩,不见鲜红。皆里热结实也。此舌频多。其苔在舌,比之面上傅粉,刮之多垢,其白色与舌为二物,是热症也。又按:此与前论之虚寒舌相反。当认明此苔由浅而深,将黄未黄或竟黑变者,不可用温补之药也。若白苔夹变别色,见于某部,即是某经病重,凡表里、寒热、虚实症皆同。嘉约翰云:凡验病人之舌,而见其色或白或黄与及或湿或燥,即可知其病之轻重也。如舌苔有白而湿、湿而厚者,此必身发微热,而非大热也。至若舌白唇白,则恐流血过多,或因久病,或因肺有坏所致也。其他小儿之病,舌上每有白衣。内伤者,身体弱极,其舌亦有白衣。倘以显微镜照之,见其形似生草丝样者,险症也。白为肺色,胃中阳气被饮食抑遏,胃中正气不能直达而上,故有暂白之时。凡病初起体温不高,津液未消耗,舌必淡白而有涎沫。若因消化器有妨碍,又食物过多,停滞不化,而口腔起酸酵腐败,发生浓厚浊沫,则舌起黏糊浊苔。若因病有内热,使口腔津液失杀菌之力,而细菌乘机发育,则舌起白屑如鹅口样。若因病菌发生毒素,妨碍吸养放炭之机能,致炭多养少,而分泌之口涎必腐败,则舌起白色浊腻苔。若因传染病之毒素传至口腔,与口涎津液等化合,则舌起白苔如积粉。此参黄国材法也。白苔证治图说计三十四舌
微白薄苔舌第一 见前章
[图说]中根微白,边尖淡红,苔光滑有津。
[舌鉴]此无病之舌,元气、元津不厚,故见此舌。
[辨正]此脾胃寒而心胆虚也。无病人见此舌可勿药。里虚症有此舌,宜投温补。若初感寒邪在太阳,头痛身热,恶寒无汗,脉浮紧,而见此舌,宜温散表药。凡感邪尚浅者,多未显于舌,必执此为伤寒之舌则谬。凡风寒初人表分,则舌无苔,或生苔亦白润而薄,虽有发热恶寒,而口必不渴。此风寒之邪虽重,而津液不亏,宜辛温汗之可也。
白苔略厚舌第二 见前章
[图说]中根白苔滑厚有花,舌尖红,舌边淡红。
[舌鉴]此苔不但无病,乃元津、元气充厚,故见此舌。
[辨正]此脾胃微寒而心经热也。无病人有此苔可勿药。
薄白滑苔舌第三 见前章
[图说]中根苔薄白而滑,尖深红或淡红。
[舌鉴]此太阳里症舌。二三日未得汗,致邪热深入丹田,急宜汗解。或太阳与少阳合病,宜柴胡桂枝汤汗之。若舌白苔滑有津,尖淡红,为寒邪初入太阳,头痛、身热、恶寒,宜香苏饮、羌活汤发散之。
[辨正]此脾胃微寒而心经热也。若偏于脾胃寒湿,则舌白滑,湿而多津,宜用辛温表散之;若偏于心经热重,则舌深红少津,宜用清凉药。若初感热邪,在太阳则头痛、身热、无汗,眩晕,口干,鼻气热者,宜用辛凉散邪,得汗自愈。此系初感邪,未见于舌也。不可拘定白色为寒,误用温散。《舌鉴》泥二三日伤寒未曾汗,太阳与少阳合病,方有是舌,则谬甚。凡白舌苔虽薄而燥,或舌边、舌尖带红,此风热之邪伤于气分,病在手太阴肺经,只宜轻清凉解气分,如前胡、苏子、杏仁、连翘、黄芩、薄荷、竹叶之类。若白苔边尖深红少津,是温邪入肺,灼干肺津,不可辛温过表,宜清轻凉散为当。
厚白滑苔舌第四 见前章
[图说]中根白厚滑苔,边尖淡红。[舌鉴]病三四日,其邪只在太阳,苔纯白而厚,却不干燥;证发热头疼,脉浮紧,不渴。仍须汗解而愈。
[辨正]此脾胃有寒湿也,表里证皆有之。伤寒邪在太阳,口不干,舌不燥,头痛发热,无汗恶寒,身痛,脉浮紧者,宜麻黄汤发汗自愈。凡表症,两脸必热。若杂病里症,宜茯苓、苍术、干姜、附子等味。若舌厚白不滑,无津而燥,是实热也,断不可用此温燥药。《舌鉴》治法亦合,仅言表证,未及里证耳。如舌白苔厚而干,是邪已到气分,宜解肌清热,如葛根、荆芥、薄荷、连翘之类,不可用辛温猛汗也。
干厚白苔舌第五 见前章
[图说]中根干白,苔厚无砂,边不红。
[舌鉴]病四五日未汗,热深微渴,过饮生冷,停积在内,营热胃冷,故发热、烦躁、厥冷,苔白干厚,满口白屑,四逆散加生姜、淡豆豉。《脉理正义》云:舌见白苔而干厚者,此太阳热病过服寒剂或误饮冷水,抑遏其热而致也。先以姜、桂彻其寒,而后以香苏饮汗之。张石顽云:白厚滑苔为胃虚寒饮结聚膈上之候,每于十三四日过经改变,不可泛视也。
[辨正]此脾胃热滞也。里证宜三仙丹黄芩、川朴、枳实加鲜石斛、山楂、麦芽等。若伤寒表证见此舌,是邪热在少阳,其证多口苦耳聋、发热烦躁、四肢逆冷、寒热往来,宜小柴胡汤。《舌鉴》说营热胃冷未合。若舌苔白厚而干燥者,此胃燥气伤也,而浊结不能化,当先养津,而后降浊。若苔薄而干者,肺津伤也,必用轻清之品方能达肺,如麦冬、芦根汁之类。若初病舌即干,是津气素竭也,急当养正,略佐透邪。若初起舌干,脉滑脘闷,乃痰阻于中,液不上潮,宜宣肺顺气,清热化痰,未可投补也。
淡白透明苔舌第六 见前章
【图说]全舌明净无苔,淡白湿亮,间或稍有白浮胖,似苔且非苔也。
[舌鉴]年高胃弱,虽有风寒,不能变热,或误服汤药,伤其胃气,故无苔而舌淡白通明也。补中益气汤加盐水炒益智、醋炒升柴。
[辨正]不论老幼见此舌,即是虚寒,宜补中益气汤加姜、桂、附。如风寒伤寒证,均无此舌。此舌为虚寒之本色。若感寒邪者,必有薄浮滑苔,故云伤寒无此舌。《正义》云:舌白无苔而明淡,外症热,胃虚也。凡言苔者,有垢上浮是也。若无苔垢而色变者,则为虚也。林慎庵云:光亮无苔,俗名镜面舌,多见于老弱久病之人,是津液枯竭之候。余尝用大剂生脉散合六味地黄汤治之,因而得生者多矣。
左边白苔舌第七 见前章
[图说]全舌淡红薄白苔,惟左边中截至根白苔偏厚。
[舌鉴]此脏结之症。邪并入脏,最难疗治。若属阳症,口渴、腹胀、喜冷者,宜承气汤下之;若阴结口渴,而不喜饮冷、胸中痞满者,宜济川煎当归、川芎、苁蓉、升麻、泽泻、枳壳。
[辨正]云:《舌鉴》治法是也。右边白苔舌第八
[图说]全舌淡红薄白苔,惟右中截至根白苔偏厚。
[舌鉴]此舌病在肌肉,邪在半表半里,必往来寒热,宜小柴胡汤和解之。
【辨正]《舌鉴》之说是也。或加茯苓。有咳嗽引胁下痛而见此舌,宜小青龙汤。夏月自利多汗,宜人参白虎汤。
右边白苔舌第八 见前章
[图说]全舌淡红薄白苔,惟右中截至根白苔偏厚。
[舌鉴]此舌病在肌肉,邪在半表半里,必往来寒热,宜小柴胡汤和解之。
[辨正]《舌鉴》之说是也。或加茯苓。有咳嗽引胁下痛而见此舌,宜小青龙汤。夏月自利多汗,宜人参白虎汤。
白苔黄心舌第九 见前章
[图说]全舌白苔,中心黄苔,仍润滑者热轻,老黄兼黑者热重。
[舌鉴]太阳初传阳明府病,舌微黄仍润,再宜汗之。苔燥,腹痛,葛根汤加大黄下之。发热、呕吐、烦躁,大柴胡汤加减下之。亦有下淡黄水沫、无稀粪者,大承气汤下之。
[辨正]此舌伤寒传至阳明也。若微黄而滑润,仍当汗解,宜葛根汤。若苔焦,口渴烦躁,谵语烧热,宜白虎、三黄等汤。若苔燥大便闭,宜大柴胡汤柴胡、大黄、枳壳、半夏、赤芍、黄芩、生姜、大枣。若杂病里症见此舌,中黄刮不净者,脾胃实热也,宜白虎、三黄,大黄酌用。若中间黄苔一刮即明净,余苔俱白色不红,而多津湿润者,则为寒证,宜分经辨准,用辛温药。《舌鉴》未尽善。《正义》云:凡舌见白苔中微黄者,此太阳阳明合病也。如太阳未罢,双解散;太阳已罢,选承气下之。张石顽云:若舌苔中心黄黑,而边白滑润者,表证未尽,风寒尚未化热也。伤寒,则大柴胡汤解之;温热时疫,则凉膈散或白虎合承气汤攻下之。
白苔黄边舌第十 见前章
[图说]中根白滑,边黄薄滑苔。
[舌鉴]舌中白边黄,此里寒外热。兼恶寒者必泄泻,五苓散加姜、豉;恶热者,败毒散加葛根、木香。
[辨正]白苔黄边舌,如刮之净者,无病人也。所谓净者,必须清洁光明,见淡红润泽之底。若底留粗涩垢腻,如腐浆一层者,为不尽,即是内热。刮不脱或不净者,是脾胃真热假寒黄色是真热,白色是假寒。心、肺、膀胱、肝为阳火逼迫邪热实火,均为阳火而移热于大肠也,其为病多咳痛,心胸热,小便涩,大便或结或泄、或泻红白痢热极则脾缩不灵,故亦泻不等,宜生石膏、知母、三黄、花粉、竹茹等药。小便涩者,宜木通、车前、三黄等药;大便结或泄者,宜调胃承气汤下之;红白痢者,宜芩连治痢汤。《舌鉴》拘于白为寒误也。
白苔双黄舌第十一 见前章
[图说]白苔中夹两条黄色苔,然必不如图之整齐。
[舌鉴]此阳明里证夹温舌也。邪热上熏,土色上溢,故令双黄。脉长、烦躁、恶寒、转矢气者,大柴胡汤下之,或用调胃承气汤。
[辨正]治伤寒以前说是也。若别证见此舌,是脾胃热而诸经无病,宜用生大黄、三黄、枳壳、厚朴等药治之。
半白滑半黑黄舌第十二 见前章
[图说]半边白苔,半边或黑或老黄苔,不拘或左或右。
[舌鉴]此舌皆寒邪结热在脏也,黄连汤加附子、淡豉。结在咽者,不能语言,宜生脉散去五味、加葱白,合四逆汤,十中可救一二。
[辨正]家训云:历见此舌,依此等治法,十无一生。白滑无苔舌,虚寒体也。感寒邪者,色亦如此。若半边有黄黑苔,则寒邪已传里,郁结在脏,久而化火矣。当舍其白滑,急治其标。看某边色见老黄或黑者,即从黄黑边治。左黄黑者,邪火逼肝也,宜用胡黄连、羚羊角、犀角、青蒿、山栀、石膏、知母等药;右黄黑者,邪火逼胆也,宜龙胆草、青蒿、柴胡、石膏、知母、三黄等品。黄黑苔不论结左右,喉痛不能言语者,宜山豆根、石膏、知母、三黄、大黄、桔梗、甘草等药,对病施治,瞑眩乃瘳。见此舌能知治法,可保万全。《脉理正义》云;舌上白苔,或左或右,而余见黄黑,外证下利、痛引少腹者,热结也。热甚者,桂枝大黄汤下之;无热者,用真武汤。十中可救一二也。
白舌黑根苔第十三 见前章
[图说]舌苔白,渐黑至根者。非如图式,中根之黑白如截也。
[舌鉴]舌黑根中尖苔白者,为火被水克之象,虽下亦难见功。
[辨正]若黑根无积腻,白苔薄滑,刮之即净,舌上多津,口不渴,或渴而不消水者,真寒假热也,宜十全辛温救补汤加减,不次急投,黑根自退病即愈。若黑根积腻粗涩,白苔干厚,刮之不净,无津燥苔,口渴消水者,真热假寒也,宜十全苦寒救补汤加减,不次急投,黑根渐退疾乃瘳。《舌鉴》泥于火被水克之象,固甚谬甚。
白苔双黑舌第十四 见前章
[图说]黑苔两轮,布于白苔中。[舌鉴]乃太阳少阳之邪并入胃府,中气衰竭,水反上侮,故手足厥冷,胸中结痛,理中汤、泻心汤合用。如邪结在舌根,不能言者,不治。
[辨正]此舌乃寒邪入里化火,热逼脾胃也。实热杂证皆有之。宜白虎汤去粳米、甘草,加大黄治之。《舌鉴》用理中汤,医家多如此,误人不少。宜慎之。
白苔黑点舌第十五 见前章
[图说]全舌白苔,中见黑点是也。[舌鉴]此少阳阳明也。有表者,凉膈散合小柴胡汤;里症已具,调胃承气汤;身有斑者从斑治,用化斑汤。
[辨正]凡伤寒白苔中,黑小点乱生,尚有表症者,其病来之虽恶,宜用凉膈微表之连翘、焦栀、桃仁、大黄、甘草、朴硝、条芩、竹叶、薄荷、白蜜;表退即当下,用调胃承气汤。《舌鉴》说是也。
白苔黑斑舌第十六 见前章
[图说]白苔中黑斑满布。
[舌鉴]此苔为火伏水乘,即是水来克火。凉膈散加炮姜、附子炭下之,十中可救一二。
[辨正]白苔黑斑舌,如刮之即净者,微湿热也,宜泻湿清热。若刮不净者,底子腻涩粗燥干枯。十二经皆实热,阳火烧阴将竭也。皆里证,无表证。不论伤寒传里及诸病,证见此舌者,宜十全苦寒救补汤加减,不次急服,至黑斑退尽方愈。《舌鉴》指白中斑点谓水克火,仅能十救一二,谬甚。
白苔黑刺舌第十七 见前章
[图说]白苔上满生黑芒刺。
[舌鉴]白苔中生满干黑芒刺,乃少阳不解,热郁阳明府也。其证不恶寒、反恶热,脉实者有宿食,大柴胡汤加芒硝急下。然亦多危证也。
[辨正]白苔满黑干刺舌,如刮之黑刺即净,光润不干,口渴而消水不多,身灼热,欲剥衣滚地者,在杂病为真寒假热之里症,甘温除大热法加减,甘温救补汤治之愈。若刮之不净,干燥粗涩,乃十二经皆热极,不独伤寒传阳明里症始有此舌也。《舌鉴》谓其证不恶寒而恶热者,大柴胡汤加芒硝急下之,遵《伤寒舌鉴》不错。今人惑于时书,偏说谓芒硝等药不可轻服,见有此舌,不敢急投,或限以一日一剂,误人多矣。能辨舌利害者,凡各病里症见此舌,即以十全苦寒救补汤生石膏、知母、黄芩、黄连、黄柏、大黄、芒硝、川朴、枳实、犀角不次急救,服至黑刺退尽为止,履险不必如夷。
白苔尖灰刺舌第十八 见前章
[图说]白滑苔尖微黄,而有灰刺。图上白苔下多一“黄”字。
[舌鉴]夹食伤寒,胃冷膈热。脉长者,小承气加黄芩、淡豉。脉弦者死。
[辨正]如湿润,刮之即净者,真寒假热也,表里证均有,宜辛温燥湿。若干厚刮不净者,是脾胃为湿热所困,心肺热极,里证也,宜苦寒药。若伤寒见此舌而干厚者,亦邪热入里,热逼心肺矣。不必论脉之长短,即用大承气汤,不次即下,以灰刺退净为止,十不失一。若服药限于一日一剂,则非救急之法。《舌鉴》指为阳明兼少阳舌,脉弦数者死,拘定旧法,不能急泻里热,宜其死也。《脉理正义》云:舌见白苔,尖微有刺者,此少阳阳明也。表未罢者,柴葛汤;表已罢者,承气下之。津润者生,干枯者死。
白苔尖中灰根黄舌第十九 见前章
[图说]全舌苔白,尖中兼灰,根黄色。
[舌鉴]此太阳经湿热并于阳明也。舌根黄润,面黄、目黄、小便黄,宜茵陈蒿汤加淡豆豉、紫背浮萍。
[辨正]此舌太阳经湿热并于阳明也。如根黄色间白,目黄、小便黄者,
宜茵陈蒿汤加减。如《舌鉴》之说是也。
白苔双灰舌第二十 见前章
[图说]全舌白苔,双路灰色。
[舌鉴]此伤寒夹冷食舌。七八日后见此舌,而有津者可治,枳实理中汤一本理中、四逆选用加淡豉、葱白;无津者不治。如干厚见里症者,下之得泻后,次日灰色去者生。
[辨正]白苔双灰舌,如润滑、一刮即亮净者,中寒郁滞也,宜姜、桂、附、厚朴、春砂、香附等药;如干厚无津、刮不净者,乃伤寒化火,郁热攻里也,宜大承气急下。灰色退净乃愈。《舌鉴》云“无津者不治”,非也。
白苔尖红舌第二十一 见前章
[图说]满舌白苔,而尖色鲜红。
[舌鉴]此乃热邪内盛,而复感客寒,入少阳经也。小柴胡汤加淡豆豉。
[辨正]若舌根白,舌尖红,湿渐化热,余湿犹滞,宜辛泄佐清热,如蔻仁、半夏、豆卷、连翘、菖蒲、焦栀子、绿豆衣、六一散。若舌边尖红,中心燥白,乃上焦气分无形之热,其邪不在血分,切勿妄投滋腻血分之药,宜轻清凉解为治。
白苔中红舌第二十二 见前章
[图说]白苔舌,中轮红,尖亦兼白。
[舌鉴]此太阳经初伤寒邪之舌。乃元津内亏,亦有少阳受寒、经血素虚而郁热俱不能解者,均宜小柴胡汤去半夏加淡豆豉。又云:有汗者解肌,无汗者发汗。
[辨正]白苔中红舌,太阳经初传也。无汗发汗,有汗解肌。亦有在少阳者,小柴胡汤加减治之。《舌鉴》之说是也。
白苔尖红根舌第二十三 见前章
[图说]舌尖苔白,根里红润。
[舌鉴]此邪居半表半里,经血内亏,而郁热不解。小柴胡汤去半夏加淡豆豉。
[辨正]白尖红根舌,邪在半表半里也。其证寒热往来,耳聋口苦,胁①痛,脉浮弦,小柴胡汤和解之。《舌鉴》之说是也。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根白苔尖红舌第二十四 见前章
[图说]舌尖红,根苔白厚。与二十一舌不同。
[舌鉴]此表邪不解,而遏热不化。故恶寒、身热、头疼者,汗之;不恶寒、身热、烦渴者,此邪在太阳之里,五苓散主之。
[辨正]舌红尖是本色,白苔为表邪。白浮薄滑者。如恶寒、头痛、身热,宜汗之;不恶寒、身热、头痛、烦渴者,太阳表证也,宜五苓散两解之。《舌鉴》尚是。若表证初起,往往不显于舌;若白苔厚腻,则又为里热证也。薛生白云:舌根白,舌尖红,为湿渐化热之兆。
白尖红根黑舌第二十五 见前章
[图说]舌尖中心红,舌根灰黑。
365站群[舌鉴]为少阳邪热传腑,热极而伤冷饮也。如水停津液固结而渴者,五苓散;自汗而渴者,白虎汤;下痢而渴者,解毒汤。如黑根多、白尖少、中不甚红者,难治。
[辨正]白尖中红黑根舌,如舌尖白,而根灰黑少者,乃少阳邪热传腑,热极而伤冷饮也,照《舌鉴》治法甚是。若黑根多,白尖少,中鲜红或不甚红而干涩者,宜大承气汤,不次急投,黑根退净乃愈。
白苔弦淡红舌第二十六 见前章
[图说]全舌白苔,边沿淡红。
[舌鉴]白苔薄白沿红,在表证为邪初入里,丹田有热,胸中有寒,乃少阳半表半里证,宜小柴胡汤、栀子豉汤。
[辨正]《舌鉴》治法甚善。凡邪在半表半里者,多宜散表防里。若里症见此舌白苔一刮即光净者,乃寒结脾胃也,宜理中汤。
白苔红点舌第二十七 见前章
[图说]白苔满布不滑,中有朱砂红点。
[舌鉴]此暑疫失解,抑郁心阳,故见此舌,宜青蒿石斛饮汗之。痧疫舌亦如之,脉芤涩有别,宜清凉至宝饮。
【辨正]此舌暑热入营,表邪未解。宜清营热,泄暑邪。
纯熟白苔舌第二十八 见前章
[图说]白苔老极,如煮熟相似,到底不变,厚如物裹舌者。
[舌鉴]此舌多心气绝,而肺之真脏色见也。因食瓜果冰水冷物,胃气先伤,阳气不得发越所致,为必死之候。急用枳实理中,间有生者。
[辨正]纯熟白舌,乃气血两虚,脏腑皆寒极也,宜十全甘温救补汤加姜、桂、附,不次急投,至白色生活转为淡红乃愈。若用药迟疑,虚寒过度,急难治。伤寒证无此舌。如《舌鉴》谓冷食停滞,用枳实理中汤,必致十无一生,所见多矣。
遍白舌第二十九 见前章
[图说]全舌光白无苔。
[舌鉴]全舌光白,为虚寒也。如淡白兼微红无苔,则无病人也。若瘟疫见此舌,则舌上必有烟雾白色盖满,而有恶寒发热、胸脘不清,或呕吐、头痛身痛、日晡烦热、口臭难闻等证,宜以十全苦寒救补汤急救之。非表症也。《舌鉴》云:疫邪在表,用达原饮槟榔、川朴、草果仁、知母、白芍、黄芩各一钱,生甘草八分,二剂安者,或是白滑苔舌则可,否则谬。盖辨色未明,懵然施治,而偶中者也。
白苔积粉舌第三十 见前章
[图说]白苔厚腻如积粉,边沿红者。
[舌鉴]此瘟疫初犯膜原舌,宜达原饮。见三阳表症,随经加柴胡、葛根、羌活;见里症,加大黄。
[辨正]吴坤安云:凡时疫初起,苔形粉白而厚,四边红绛者,此疫症初入膜原,未归胃府,其势最雄,顷刻传变。吴又可用达原饮加引经表药,透之达之。如兼太阳加羌活,阳明加葛根,少阳加柴胡。章虚谷云:瘟疫白苔如积粉之厚,其秽浊重也。若舌本红绛,则邪热为浊所闭,故当急急透解。此五疫中之湿疫,又可主以达原饮。梁特岩云:倘舌白如积粉遍布,滑而不黄者,乃寒滞也,宜温中行滞。表症无此舌。《舌鉴》云:邪在胃家。又三阳表症用柴葛羌活汤,里症加大黄俱谬。余师愚云:疫症苔如腻粉,此火极水化。误认为寒,妄投温燥,病反增剧,其苔愈厚,精液愈耗,水不上升,二火煎熬,变白为黑,其坚如铁,其厚如甲。言语不清,非舌短也。宜甘露消毒饮增石膏、玄参、犀、连、知、翘,加花粉等味。
白苔燥裂舌第三十一 见前章
[图说]舌苔白厚,甚燥而裂。
[舌鉴]伤寒胸中有寒,丹田有热,所以心烦;舌白因过汗伤营,血不能上荣于舌,故满舌无津燥裂;胃无实结上熏,故舌不黄黑也。宜小柴胡汤加芒硝微利之。脉不沉数,急宜清热养津。
[辨正]白苔燥裂舌,《舌鉴》用小柴胡加芒硝微利之,此说似是而非,此方罕效。白苔燥裂,多因误服温补,灼伤真阴所致,非伤寒过汗所致也。无黄黑色者,真阴将枯竭。舌上无津,苔已干燥,故不能变显他色。脏腑有逼坏处,故舌形罅裂也。治宜大承气汤合增液汤,急下以救其阴,历试良效。
白苔干硬舌第三十二 见前章
[图说]白苔干硬舌,有似砂皮,或燥如白砂。
[舌鉴]白苔干硬舌,一名水晶苔。凡厚白苔本能变黄色,若此苔当其白时,津液已干,燥邪虽入胃,不能变黄,宜即下之。然白苔润泽者,邪在膜原也。邪微苔即微。邪毒既盛,苔如积粉满布,此时未敢遽下。而苔色不变,口渴喜饮冷者,宜服三消饮即达原饮加大黄、羌活、柴、葛、姜、大枣,次早即显黄色苔。梁氏《辨正》亦云如是。
[辨正]石芾南云:其有初起白苔即燥如白砂者,亦名白砂苔。此温燥之邪过重,宜速下之,佐以甘凉救液。亦有苔至黑不燥者,或黄黑苔中有一二条白者,或舌前虽燥、舌根苔白厚者,皆夹湿、夹痰饮之故。亦有苔虽黄色,浇薄无地质者,胃阴虚故也。
珍珠白泡舌第三十三 见前章
[图说]舌质红或紫,起粉白薄苔,间杂白泡如珍珠。
[舌鉴]舌上白泡如珍珠,乃火极水化之象,较之紫、赤、黄、黑古人谓之芒刺者更重。宜甘露消毒饮增石膏、犀、连、玄参、连翘,加花粉、银花、金汁水之类。亦有舌见白苔,组成栏圈子者,曾见冬月伤寒呕恶,误服白虎汤,脉伏,舌苔成圈如白豹纹,用正气散加肉桂、丁香、炮姜,数服愈。
孕妇白苔舌第三十四 见前章
[图说]孕妇白苔,与前各条鉴别无异,然必须兼察面色。
[舌鉴]孕妇初伤于寒,即见面赤、舌苔白滑、发热恶寒,当微汗以解其表。如误与凉剂,则腠理密秘,而邪气漫无解期;甚则入里,必厥逆吐利而死。
[辨正]孕妇伤寒白舌,初伤于寒,身热、头痛、无汗,两脸鼻气俱热,脉浮,舌上白浮滑者,宜温散,太阳表药,得汗则愈。若无表邪,而有白浮滑苔,或白嫩无苔湿润者,则里虚寒也,宜温中之药。《舌辨》云:舌白面赤,言孕妇初伤于寒,微汗之,表解邪退则安,不然恐邪传经。如八九月胎受邪热,致令不安,恐有堕坠之惊,汤内可加黄芩、白术,保固其胎。又云:孕妇面白舌亦白,皆因伤寒四五日发热,多食冷水瓜果冷物,致令阳极变阴。虽有烦躁,而手足厥逆,当先治厥逆为重,以湿中之药加减治之则安。若见烦躁,用清凉则危殆矣。又一孕妇伤寒症愈,次病头面肿大,而痛甚难禁,余用三黄俱酒浸煮鼠粘子、薄荷、白芷、石膏,四剂全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