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4-12 15:54 点击次数:92
儿童情绪障碍是指发生于儿童期(18岁以下)的各种情绪问题,具体可以表现为儿童焦虑障碍、儿童抑郁障碍、儿童强迫障碍、儿童双相障碍、同胞竞争障碍、儿童癔症等。是儿童少年时期的常见心理问题之一。尤其是受疫情的影响,学习、家庭生活出现了较大改变,导致儿童情绪障碍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目前选择舍曲林等新型抗焦虑和抗抑郁药物开始用于儿童情绪障碍的治疗。
儿童情绪障碍会产生生理层面和心理层面的损害,影响儿童心理健康、个人发展、家庭生活和社会交往,甚至会导致成年后自杀、危害社会的倾向志病范畴。
情志致病理论一直散落于各种中医文献之中,根据其临床症状可散见于中医“郁证、百合病、脏躁、梅核气、惊悸”等范畴。《内经》中将喜、怒、忧、思、悲、恐、惊定义为“七情”。七情适度,则情绪调和;若七情失度,则情绪紊乱。七情与五脏有直接关系,以五脏气血为基础,是机体接受内外环境刺激后表现于外的不同情绪反应。
历代医家对于儿童情志致病也多有分歧。一方面,部分医家认为情志致病较少见,如吴瑭在《温病条辨》中云:“惟较之成人,无七情六欲之伤,外不过六淫,内不过饮食、胎毒而已”;另一方面,也有医家认识到小儿情志疾病较为普遍,如小儿但无色欲耳,喜怒悲恐较之成人更专且笃,不可不察”。
从现代医学分析,社会生活模式以及父母养育方式的改变等是外因,儿童的个性特征敏感而多变则是内因。七情过极,情志失和,可引起“神”活动异常,出现“神失守”。神失守的异常,又可以作为先导因素影响五脏的生理活动,导致“形失调”。
情绪活动以五脏为内应,以五脏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若七情调和,则气血通畅,脏腑协调,身心健康;若七情过极,则气血不和,功能紊乱,伤及脏腑之气机,导致“形失调”,这与现代西医学“心身合一”观点一致。
儿童情绪障碍会对其发育及成长过程产生持续且负面的影响。现代医家对情绪障碍的认识多集中在对具体疾病的认知,缺少系统及规范的认识。
气机失调导致小儿情志病的发生是多数医家的共识。“从中医心身医学相关理论的视角出发,认为小儿情志病以体质人格因素为内因,先天胎养、乳养不当及社会环境因素等为外因,气机失调是核心病机,治疗以泻肝平肝为主,兼顾五脏虚实补泻。
验案患儿,男,11岁,家长描述患儿日常情绪波动比较大,考虑问题较为细腻,当达到自己设定的要求后,孩子会非常兴奋,可如果达不到目标,就表现为情绪低落,一蹶不振,甚至会大发脾气,大吼大叫,摔东西,难以控制。诊为“双相情感障碍”。纳可,夜寐不安,面色黄,伴有白斑,咽红,舌红,苔薄白。
辨为脾虚肝旺、心神失调,治以健脾平肝、形神同调。处方如下:陈皮10g、半夏8g、茯苓12g、青礞石10g、决明子10g、石菖蒲 10 g、远志10g、益智仁10g、酸枣仁6g、川芎6g、广郁金10g、胆南星6g、钩藤10g、白芍10g、生龙骨20g、生牡蛎20g。30付,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时家长描述患儿情绪明显好转,夜寐渐安,大便偏干,继续守原方,加熟大黄4g,继服30付。
三诊时患儿顺利升入理想初中,大多数情况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原方去生龙骨、生牡蛎,加百合10g、山药15g,药物逐渐减量,改为2日1剂、3日1剂至停药。
该患儿所出现的症状可辨为典型的土虚木贼、心神失调。
患儿最突出的临床表现为情绪失控,情绪的产生与五脏生理功能息息相关,过度的情绪反应会伤及五脏。
患儿平时心思细腻,忧思伤脾,结合面黄伴有白斑,符合脾虚的表现。黄元御构建了“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的模型,强调并形成了脾胃为气机升降枢纽的思想。
脾为生痰之源,脾不藏意,痰蒙清窍,治疗当调脾胃升降之枢,健脾化痰,选择了大量的化痰药物如郁金、青礞石、陈皮、半夏、茯苓、胆南星等。
而该患儿病程较长,出现“顽痰”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在后来的治疗中选择了礞石滚痰丸。脾土滞陷,生气遏抑,故肝无上达之路,脾虚肝旺,肝魂妄动,患儿则出现大发脾气、大吼大叫、摔东西、难以控制情绪的临床表现。
治疗则需镇肝安魂,其中青礞石、生龙骨、生牡蛎均有较好的作用。
张景岳言:“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心藏神,患儿所出现的各种情绪异常均为心神失调的表现,治宜养心调神。
石菖蒲和远志是源自药王孙思邈的孔圣枕中丹。远志能通肾气上达于心,强志益智;菖蒲能开心孔而利九窍,去湿除痰;二药合用,相济奏效,使气自顺而壅自开,气血和畅不复上逆,痰浊消散不蒙清窍,神志自可清明。酸枣仁具有清热除烦、养血安神之功,主治“虚烦虚劳不得眠”。
365建站后期调理中,为了防止矿石类药物久服苦寒伤胃,去生龙骨、生牡蛎,加山药、鸡内金,重在健脾益气、柔肝养血。
儿童情绪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迄今为止尚不明确,现代医学多采用心理社会治疗、物理治疗及药物治疗。
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由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都在不断变化,儿童所承受的压力也在与日剧增。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且现在儿童受同辈压力以及新媒体的影响,心智成熟较早,情绪障碍的发生较为普遍,而情绪障碍的持续则可导致心身疾病的发生。
情绪障碍表现形式虽然复杂多变,但多因七情过极诱发,既有“形变”又有“神变”。《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盖神机不离乎精气,亦不杂乎精气,故曰妙合而有也。”神机以精气化生,发为五志七情。
神机是神主导下的升降出入运动,神机流贯全身,上至脑髓,下贯命门,内达脏腑,外布周身,有利于调节脏腑气化功能及维持全身机能的调和,以达“形神合一”。
神机根于中而神志活动征于外,情绪活动为生命体的外在表现,因此情绪障碍的发生与神机通路受阻、神无所归息息相关。其核心病机在于神机紊乱,治疗多以枢转神机为主,调表里之枢畅神,调升降之枢养神,调水火之枢安神。
枢转神机,要疏通经隧,如此神机升降出入正常;枢转神机,还要重视燮理脏腑平衡,以求神机生化自如。小儿用药要注意刚柔并济,理气不耗气、滋养不过腻、补益不过燥。神明安和,则形体自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