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3-13 10:23 点击次数:156
本文转自:人民网
“聚焦新型消费乱象”系列
谁来守护心灵“体检报告”?
人民网记者 乔业琼
“最近感觉状态不佳,在网上做了心理测评,结果竟然显示为抑郁症。”一位网友在某社交平台上发帖说,看到结果后,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之后还出现胃痛、胸闷、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正如定期体检对维护身体健康不可或缺,科学的心理体检同样是评估和调整心理状态的关键。
然而,网络上五花八门的心理测评都有科学依据吗?谁来为这些评估结果负责,守护好心灵的“体检报告”?
站群论坛网上心理测评,乱花渐欲迷人眼
正值春招,大四学生何雨(化名)面临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身份转换,她希望通过网上的职业倾向测评,为自己提供一些求职参考。但看完结果后,她却更迷茫了。
“网上有很多种职业倾向测评,测试的结果差异很大。”何雨无奈地对记者说。
在网络和社交媒体平台上可检索到多种与职业能力相关的测试。来源:网络截图
在网络普及的当下,各类心理测评呈爆发式增长。以某心理测评网站为例,测试类型包括“职业评测”“性格测评”“社交能力”等多个类别,每个类别下又延伸出许多小分类。仅在“职业评测”一类中,就有“MBTI职业性格测试”“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GATB职业能力倾向测试”等约70个小分类。
这些测评有的标注免费,有的则标价几元到上百元不等。同一主题、不同名称的测评在问题内容、问题数量等设置上差异性较大。以“心理健康筛查测评”为例,可以搜索到十几题到五六百题的多种测试版本。但哪种更有科学依据,普通民众难以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