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2-10 16:39 点击次数:149
图片
清代名医王清任是一位非常注重实践的医学家,他对中医学中的气血理论作出了新的发挥,特别是在活血化瘀治则方面有较为独特的贡献。为后世诸多疑难杂症的诊疗提供了新的诊疗思路,疗效较为可靠。以王氏治学态度严谨的医学学术风范来看,针对其临床实践所创医方而言,固然为实事求是而载入于《医林改错》当中的,之所以能得出这种结论的,除了王氏亲言以外,还有众多临床应用收效的道友和患者证实这一观点。依事实而论,王清任在《医林改错》当中所记载的三十多个方剂因疗效确切而受到了诸多医者的青睐。医者王清任在他所治疗疾病的处方中,提出了“补气活血”“活血化瘀”的两个治疗方法,在王氏所创制和修改的古方当中几乎处处体现着这种方法,以往已经介绍过了王氏的几个著名的方剂,比如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等。我们知道气和血是人体中重要的物质基础,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不足和有余导致的阴阳失调都是疾病发生的内在病机,故而调整气血是相当重要的治疗手段。
《医林改错》中有一个王氏自创的方剂——黄芪赤风汤。
相较于采用补益气血的其他中药养生法来说,黄芪赤风汤则显得更加高妙。
至于为什么黄芪赤风汤能治疗病症、也能无病而服,这自然跟三味中药本身的功效以及配伍所发挥的功效有关系了。
我们知道,王氏是以气血立论的,主要以“补气活血”“活血化瘀”为主要指导方法,在黄芪赤风汤中,王氏重用黄芪二两以补气为主,再配以赤芍和防风各一钱,二药的药量非常少。
但通过配伍,黄芪益气补虚,走表而实卫,赤芍发挥其凉血活血、散瘀止痛的功效(赤芍能于血中散滞是其特点),又为风中之润剂的防风祛风而能壮气,赤芍和防风与黄芪相配,增强了黄芪补气行血的功效,使气足而血活,能行滞、祛风、通络。
诚如王氏所言:“此方治诸病皆效者,能使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瘀,气通血活,何患疾病不除?”
本方药少而力专,采用了扶正祛邪的治法,以补为主,三药共奏益气通滞、祛风通络,走表而实里,气血通活,脉络通达,所以治腿瘫和相关皮肤病以及其他疾病有一定的疗效,无病服之也无妨。因而,王氏直言本方:“何患疾病不除?”
针对偏瘫患者,很多人知道补阳还五汤,但是很少有人提及黄芪赤风汤,同样载于清·王清任《医林改错》,黄芪赤风汤因为药味少,组方简单,往往被忽略。但是辨证准确的基础上,剂量和药物的加减,却能显示出黄芪赤风汤不一样的功效。
黄芪赤风汤在《医林改错》原文记载:
生黄芪二两,赤芍一钱,防风一钱,水煎服,小儿减半。
治瘫腿,多用一分服用后以腿自动为准,不可再多。如治诸疮诸病,或因病虚弱,服之皆效。无病服之,不生疾病。总书数篇,不能言尽其妙。此方治诸病皆效者,能使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瘀,气通血活,何患疾病不除?
换算成现代剂量,黄芪60克,赤芍3克,防风3克。纵观《医林改错》中所涉及方剂,王清任用药轻重比例十分清晰,剂量大的药物从不吝惜,剂量小的药物可以说多一分都不宜,这应该就是大师级别所谓的拈轻若重吧。每次启本《医林改错》看一遍都会有新的感悟,同时应用于临床给求助者使用《医林改错》所记载的方子,只要辨证准确起效迅速。所以对老版本《医林改错》总是爱不释手,经常翻看,从中悟到的知识全部运用到实际病案中,让大家受益匪浅。
黄芪赤风汤最大的亮点在于大补元气,活血化瘀,凡气虚瘀滞之证皆可投用,临床上除了治中风偏瘫,在辨证基础上治疗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癫痫症恢复期等等,都取得非常不错的效果。
同样用于治疗半身不遂,口歪眼斜症的还有“黄芪五物汤”,本方出自《金匮要略》具体加减如下:
黄芪五物汤组成:黄芪21克,白芍15克,生姜9克,桂枝6克,大枣五枚。用法: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辨证加味:身体左半身不遂,加当归15克,右半身不遂倍加黄芪,手拘挛加桂枝,足软加牛膝。
兼用针灸补法,针刺百会穴,肩井穴,肩禺穴,曲池穴,合谷穴,环跳穴,足三里穴。
说到元气,就不得不说黄元御的《四圣心源》里提到“一气周流”,这里面的一气指的就是元气。个人认为也是指的阳气,动则生阳,是阳气的存在才鼓动生命运行不止。反过来看偏瘫也好,痿症也罢,应该都是气虚的一种状态,准确的讲应该是元气不足,元气应该性属阳,元阳之气亦是这个道理。
补元气,黄芪赤风汤应该是大家要找的那个基本方,至于会不会用,用到什么状态,完全在于辨证准确与否,还有就是悟性是不是能够达到那个高度。
黄芪防风药对解析
黄芪、防风伍用,选自《王旭髙医书六种》玉屏风散。治气虚表弱,自汗不止者;风邪久留而不散者亦宜。李东垣曰:“黄芪得防风而功益大,乃相畏而相使也。”王晋三《古方选注》曰:“黄芪性钝,防风性利。钝者受利者之制耳。惟其受制,乃随防风周卫于身,而固护表气耳。”防风、黄芪各等分,《医宗金鉴》谓之防风黄芪汤。治中风不能言,脉迟而弱者。柯琴曰:“夫风者,百病之长也。邪风之至,急如风雨,善治者治皮毛,故以防风以驱表邪。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用黄芪以鼓舞正气。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者,一攻一补,相须相得之义也。”黄芪合防风能固卫疏表,所谓黄芪得防风则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则怯邪而不伤正。二药合用,功在防御外邪之入侵。古人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治风者,不患无以驱之,而患无以御之,去者自去,来者自来,邪气留连,终无期矣。”近人谓,黄芪含有“干扰素”,能增强人体抵抗力,防御外邪感染,此正前人所述的黄芪合防风之功效。曾用玉屏风散治一妇人恶风,夏日常以巾裹首,身着夹衣,冬日重絮不敢见风,药十数剂而愈。也常用来治疗经常感冒的患者,以及患风疹块(荨麻疹)非发作时投之,用以扶正,减少发作,减轻症状,巩固疗效。黄芪 120 克,防风 3 克,王清任命名为黄芪防风汤,用于治疗脱肛,不论十年八年者均可。盖黄芪补气固脱,升阳举陷,则肛门可收;然肠风不除,病亦难愈,故以防风三大肠之风,则无后顾之忧矣。
黄芪防风汤是温中健脾止痛的一药用妙方。现存将黄芪、防风相配应用的文献,首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刘涓子鬼遗方》,书中用黄芪、防风相配的方剂达5首,主要用于外科疮疡的治疗,《和剂局方》《外科正宗》《外科大成》中的一些方剂也体现了这一点。
仲景时代乃至唐代以前,黄芪、防风配伍用于治疗内科疾病应用并不广泛,讫至唐代,才广泛地用于临床。《千金要方》中黄芪、防风相配的方剂有十余种用于治疗与“风”相关的疾患,如用于治疗八风十二痹。当然,对风疾的认识,唐宋以前主要以“外风”学说立论,实际上黄芪、防风相配治疗一部分风疾却相当于后世所说的“内风”。《旧唐书·许胤宗传》记载的柳太后医案就是如此。
《旧唐书·许胤宗传》,据载:“许胤宗,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人。初事陈,为新蔡王外兵参军。时柳太后病风不能言,名医治皆不愈,脉益沉而噤。胤宗曰:'口不可下药,宜以汤薰之,令药入腠理,周理即差’。乃造黄芪防风汤数十斛,置于床下,气如烟雾,其夜便得语”。
柳太后(约532~615年),名敬言,是梁武帝之女长城公主的女儿、南北朝时的南朝陈国高宗孝宣皇帝陈顼(530~582年)的妻子(皇后)、后主陈叔宝的母亲。后主陈叔宝于至德元年(583年)即位,登基后立即尊柳氏为皇太后。许胤宗为柳氏看病时,她的年龄当在51岁以上,已经是“七七”之后、肾气日衰,逐渐步入老年了。
胤宗辨证,此属风病,从患者的年龄和脉象推断,可能是中风,相当于现在所说的“脑卒中”,中医辨证属“中风闭证”,因柳氏口噤不开,无法服药,所以采用中药薰蒸的方法。药力通过蒸汽而发散,使腠理开泄,邪气外达,经络气血得以流通。黄芪补气固表,与防风相配伍,一补一疏,既能补气固表,又能散风行滞而调气血,采用中药熏蒸方法,恰中病机,所以很快见效。
防己黄芪汤1800多年前,东汉大医张仲景的《金匮要略》里记载了这么一张方子: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的原文是这样说的:汗出恶风,身重微肿,或肢节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防己黄芪汤主之。组成用法:黄芪15~30g、 防己12~25g、白术10~20g、甘草3~6g、生姜10-20克、大枣12枚。水煎服,每日二次。【功效】益气祛风,健脾利水。【主治】风水或风湿证。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方解】本方证为表虚不固,外受风邪,水湿郁于肌表经络所致。表虚不固,则汗出恶风;水湿停滞肌腠,则肢体重着,小便不利;苔白脉浮为风邪在表之象。故治宜益气固表与祛风行水并用。方中防己祛风行水;黄芪益气固表,且能行水消肿。两药合用,祛风而不伤表,固表而不留邪,共为君药。白术为臣药,补气健脾祛湿,与防己相配则增祛湿行水之力,与黄芪相伍增益气固表之功。甘草培土和中,调和药性,为使药。煎加姜枣为佐,调和营卫。诸药合用,使肌表得固,脾气得健,风邪得除,水湿得运,则风水、风湿之证自愈。【临床运用】1.用方要点本方为治风水、风湿属表虚证的代表方,以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苔白脉浮为辨证要点。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等属表虚湿盛者。【方歌】防已黄芪金匮方,白术甘草枣生姜,汗出恶风兼身重,表虚湿盛服之康。随着现代社会肥胖的增加,减肥药越来越受青睐,特别是女性朋友,减肥和化妆,永远是她们永恒不变的话题之一,防己黄芪汤就是其中的一味减肥药,它是由防己、黄芪、白术、炙甘草、生姜、大枣等中草药组合而成,水煎服,一日两次,早晚各一次,因为它是纯中药的,所以基本无任何副作用,但是对于减肥,我们还是要慎重,下面,我就来说说防己黄芪汤的功用和一些适用人群。第一,防己黄芪汤的特点就是适用于皮肤恍白,肌肉松软,多汗、容易疲劳,身体沉重或下肢浮肿等虚证的肥胖人的患者,通俗说就是适用虚胖的人群,所以有些单纯的肥胖者是不适合的。第二,对于肌肉结实型的肥胖者,可以用防己黄芪汤结合防风通圣散一起组合来用,防风通圣散是由防风、川芎、当归、芍药等组成的中药,两者结合,大约喝六个月左右,体重可以降好多。第三,防己黄芪汤还有个好处,就是它可以加一些中草药来治疗另外的疾病,例如加麻黄可以宣肺平喘,加芍药可以健脾柔肝,治腹痛的患者,加茯苓、泽泻可以利尿退肿,加桂枝可以平怒气等等。注意事项:对于迫切需要减肥的患者来说,吃药毕竟不是一个好办法,我有一个小的减肥操,亲们可以试下:立正站好,抬起任何一脚,朝内侧交叉,轻压住大腿内侧面;维持10秒钟,再换另一腿;注意:重心放在身体正中央,如果不易保持平衡的话,可将身体轻靠在墙壁或柱子上。黄芪这味药,的确是一味经典好药材,但是千年以来,唯有东汉医圣张仲景、金元名医李东垣、清代名医王清任、近代医家张锡纯将黄芪运用得出神入化。比如张仲景创建的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血痹虚劳;李东垣创建的补中益气汤治疗中气下陷;王清任创建的“补阳还五汤”,其中“四两黄芪为主药”,能治疗半身不遂之证。这些都是妙用黄芪的高手。
黄芪作为“补药之长”,古往今来都备受名医推崇,除了古代妙用黄芪的名医高手之外,然而,在当代,国医大师邓铁涛也是妙用黄芪的高手。早年在读邓老的《耕耘集》时,就看到邓老妙用黄芪的经典好文,颇为感概,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真是不假啊!1.黄芪治疗胃黏膜下垂胃粘膜下垂,黄芪用量可在30克左右。胃主受纳,其气以降为顺,如果出现胃黏膜下垂,就要采用升提的方法来治疗,那么这个时候该如何用方呢?在众多中医方剂中,助阳补气的方剂,当属四君子汤为最佳,那么这个时候可以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黄芪30克,枳壳3克。
加黄芪30克的目的是为了升提补气,那加枳壳是干什么的呢?枳壳在这里有两个作用,第一个是与黄芪组成一个升降枢纽,一升一降,升多降少,能够使黄芪的作用发挥到病情需要的程度,不适其升提过度;二是胃气本身喜降,反佐枳壳以顺应胃气的下降。2.黄芪治疗脱肛脱肛,黄芪用量可达120克。在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中有一个治疗脱肛的方剂,方中用黄芪120克,防风9克。其实这个方子是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治脱肛的黄芪防风汤。原方为:黄芪四两,防风一钱。金元四大家李东垣认为:防风能制黄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3.黄芪治疗子宫脱垂子宫脱垂,黄芪用量15克。子宫脱垂辨证为中气下陷证的,可以用补中益气汤加何首乌。补中益气汤专治中气下陷,加上何首乌有何深意?主要有两点,一是作为引经,二是养血。4.黄芪治疗重症肌无力重症肌无力,黄芪用量30-120克。国医大师邓铁涛曾自拟强肌健力饮来治疗重症肌无力,方中主药就有黄芪。重症肌无力,最大的特点就是肌肉无力,中医认为,脾主肌肉,肌肉无力便是脾胃气虚,且由虚及损,在治疗上只要抓住脾胃虚损这一重要环节,重用黄芪以补气升陷,同时针对兼夹之证调理五脏,重补脾胃,四旁健运,促病痊愈。5.黄芪治疗高血压高血压,黄芪用量30克以上。按道理来说,黄芪治疗低血压才对,为何?因为黄芪具有升陷的作用,然而黄芪的确具有治疗低血压的作用。国医大师邓铁涛曾用黄芪合温胆汤治疗气虚痰浊型高血压。虽然黄芪可以降压,但黄芪仍是益气升阳之药,如果辨证为肝阳上亢或有内热之高血压则不宜用黄芪。6.黄芪治疗低血压低血压,黄芪用量不超过15克。一般来说,治疗低血压可采用补中益气汤。7.黄芪治疗胎死腹中胎死腹中,黄芪用量可达120克。自宋代以来,妇科方书,下死胎多用平胃散加朴硝。明代以后,《景岳全书》提倡用脱花煎催生与下死胎。平胃散着眼于气滞,脱花煎着眼于血瘀。
中气不足,除了补中益气外,还要顾及到年老病久,舌质瘀斑,故治疗遵《医林改错》黄芪防风汤意,加赤芍,即黄芪赤风汤合资生丸加减。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黄芪防风汤,出自王清任《医林改错》,原方黄芪四两,防风一钱。言“治脱肛,不论十年、八年,皆有奇效”。
考虑到年高病久,以及舌脉征象,加用活血之赤芍,此即王清任之黄芪赤风汤(原方:黄芪二两,赤芍一钱,防风一钱)。
黄芪赤风汤【原文】黄芪赤风汤黄芪二两,生赤芍一钱 防风一钱水煎服,小儿减半。治瘫腿,多用一分,服后以腿自动为准,不可再多。如治诸疮、诸病,或因病虚弱,服之皆效。无病服之,不生疾病。总书数篇,不能言尽其妙。此方治诸病皆效者,能使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瘀,气通血活,何患疾病不除?黄芪赤风汤,这是一张非常好的方子,国医大师薛伯寿老师用黄芪赤风汤用得最多,因为这个方子确实是适应证太广了。我们看一看黄芪赤风汤是用生黄芪二两,也就是60g,赤芍一钱是3g,防风一钱也是3g,水煎服,小儿减半。也就是小孩黄芪都要用到30g这个量。黄芪赤风汤都治疗哪些病呢?“治瘫腿,多用一分,服后以腿自动为准,不可再多。”首先是下肢瘫腿,可能各种原因的瘫痪都是可以的,用量稍微多点,服后以腿自动为准,不可再多,腿能动了就行了。另外:“如治诸疮、诸病,或因病虚弱,服之皆效。无病服之,不生疾病”,这个太重要了,说明这个是养生保健的很好的方子,其实再仔细看这里面主要就是黄芪,黄芪这个药,作为养生保健的一个基本药,用黄芪可以防止血管的堵塞,史载祥老师用张锡纯的升陷汤加减化裁创立的升解通瘀汤,治疗冠心病效果很好,主药也是黄芪。王清任在其书中言“总书数篇,不能言尽其妙”,这个方子太好了,写多少都写不完黄芪赤风汤的好处,所以说为什么有些知名的老中医,非常善于用这个方子,几乎占所用方子的1/3。“此方治诸病皆效者,能使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瘀,气通血活,何患疾病不除?”大家可以记下这个方子了,预防感冒也可以用,预防其他的,比如说我们要出去旅行也可以带上,它都可以。所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子。黄芪赤风汤在治癫痫的时候一开始和龙马自来丹是合用的,后面就单用龙马自来丹,如果没有地龙,就单用马钱子粉也是可以的。【临证提要】
本方主治下肢痿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甚至肌肉萎缩,呈迟缓性瘫痪。方中黄芪为主药,须重用,可适当配伍虫类搜剔之品,有相得益彰之妙。本方还可以治疗癫痫、血管性痴呆、颈椎病、慢性肾炎蛋白尿、抽动-秽语综合征等,辨证属气虚血瘀者。
此外,本方“无病服之,不生疾病”,提示其还有防病保健的作用。“能使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瘀,气通血活,何患疾病不除。”
黄芪赤风汤出自王清任之《医林改错》,方由生黄芪二两,赤芍一钱,防风一钱组成,原治瘫腿及诸疮、诸病,或因病虚弱,服之皆效。王氏认为本方“能使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瘀,气通而血活,何患疾病不除”。循证用本方化裁治疗痔疮下血、肛周脓肿、前列腺炎、生殖器疱疹等病症,这些病证症状各异,分属内外各科,但中医辩治分析都有一共同病机,均由气虚血瘀、湿热下注下焦会阴部位所致,故均可以本方化裁治疗。生黄芪、赤芍、防风、升麻为基础方,若为痔疮下血者,加地榆炭、黑荆芥等以祛风胜湿,收涩止血;若为肛门周围脓肿,加皂刺、白芷、地丁以解毒排脓,利湿清热;前列腺炎伴尿频尿急者,加白花蛇舌草、车前子、萆薢等解毒利湿清热;若为生殖器疱疹,加苍术、黄柏、土茯苓、白花蛇舌草、生薏苡仁、车前子等,以加强解毒祛湿作用。另外以会阴部潮湿、早泄、阳痿、腰酸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内外科病症,只要辨证属于气虚血瘀、湿热下注下焦者,均可以本方化裁治疗,疗效显著。《玉屏风散》,被称作中药界的丙种球蛋白,提高免疫力的能耐杠杠的。其组成仅三味:(黄芪 白术 防风)。
(黄芪)益气固表,补后天之本脾,让身灵机体活泼。
(防风)风是产生百种病症的老大,防风防邪风,既能祛风寒而解表,又能祛风湿而止痛,治百病。
(白术)健脾益气利水,脾胃之气足,人体的后天本钱便多,利水之效更可让浊物下课。
若将白术换下,让赤芍上场,会出现什么新天地?
由于很多病症都可因淤而生,而赤芍性味苦寒,专入肝所藏之血,清血内实热,散留滞的瘀血,使血活而瘀自破除。
并且,赤芍苦寒之性味,就像热天里降下的细雨,可缓和黄芪防风的温热之性。
用于各种疮肿各种病,甚至因病而虚弱者,甚至腿部瘫痪者。
之所以各种疮肿也能治,除了赤芍破血活血,防风的防风邪湿邪,黄芪的内托排脓、敛疮生肌都起到了作用。
腿部瘫痪,也就是下肢瘫痪,可因正气亏虚,不能行血,以致脉络瘀阻,筋脉肌肉失去濡养所致。故而除了用赤芍破血化淤,还用防风去肌肉筋骨里的风寒湿三气。并用黄芪补气,且是用大量黄芪补气,行血散淤通络止痛达成功效。
三味合用,大补元气,活血化瘀,确是建设了一方新天地。这便是清代名医王清任《医林改错》之黄芪赤风汤。
方组:黄芪60克(生) 赤芍3克 防风3克
水煎服,小儿减半。早、晚各一服。
总之,此方临证加减运用非常好使,一些难治病症都可得到治疗。
站群论坛由此可见,黄芪赤风汤确是一个效果看得见的好方。《医林改错方药心悟》甚至称:无病服之,不生疾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