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2-09 07:05 点击次数:198
人们越来越需要用现代科学术语来理解传统中医 (TCM)。中医具有科学和人文的双重属性。目前,医学科学和技术在进步,而人文伦理却被忽视。中医体现了意象与概念思维之间的互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释:意象作为文化复兴的内在驱动力,回归真我并守护生命之根,以及宇宙论(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后现代时代,“以人为本”的医学价值观将导致科学与人文、整体论与还原论、意象思维与概念思维、系统研究与描述性研究、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的融合。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中华文化以“天道合一”为特色,倡导“和”、“合”;它还承认和容忍多样性,维护整体性和共性,使“统一”和“多样性”和谐相处。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如何用现代科学术语来理解传统中医 (TCM)。中国哲学思想,包括“天、道、自然”的统一和意象思维(简称意象思维)中的原象和具象,适用于疾病预防和疾病证证识别。中医重视临床实践的理论总结,进而指导临床诊疗,强调整体论、唯物论、辩证法、转化、更新和发展。从 21 世纪初到后现代时代,人工智能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被呈现,社会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本文旨在讨论在当今人们追求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变化环境中中医的科学基础。
科学与人文融合
医学是一门人文科学,无论它是从西医还是中医的角度来考虑。中医具有科学和人文的双重属性,因为中医理论起源于中国文化中体现的阴阳、五相和“天人合一”的概念。中医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临床经验的积累、证候识别和治疗。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具有鲜明的人文气质。医学科学和技术目前正在进步,而人文伦理却被忽视了。人们的私欲越来越大,价值观正在被扭曲;类似的效果也发生在中医中。
人们通常追求享乐的生活,同时故意破坏自然资源。结果,医生被视为雇佣兵,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紧张关系日益加剧。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等科技进步既有优点也有缺点。这些进步的负面影响将导致人类的身体和智力退化。例如,很明显,通过阅读获取知识正在被通过手机获取的碎片化知识所取代,这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不可否认,数学、物理和化学的进步推动了医疗技术的进步,在预防和治疗传染病和成功器官移植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在上个世纪挽救了许多生命。1然而,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医生与患者的疏远越来越大。
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的日益突出,使医学界甚至整个社会对医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广泛关注。医学人文学科现在已经被学术界接受。从本质上讲,医学人文学科是指以哲学、文学、历史、艺术、政治、经济学、人类学和神学为基础的人本主义医学。2人文学科在医学上具有合法性和价值,与医务工作者在治疗病人或做决定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有关。他们也是医务工作者高尚品格的象征。例如,本世纪叙事医学的出现确保了医务工作者在任何语言和物理环境中相遇时都能充分承认、理解和尊重病人的痛苦。3叙事医学的特点是密切关注、尊重倾听和归属感的技能,这带来了医疗保健的公平和正义。
中医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扎实的基础,尤其是儒家的“仁”、“爱人”、“服礼”、“以善为本”、“人归天”、“天授仁”等观念。在这种情况下,“仁爱”意味着正义、自由和权力;“仪式”被解释为除仪式祭祀之外的调节、和谐和协调;而“天堂”是指自然的整体概念。孔子、孟子和荀子 (313–238公元前)都强调了“仁”的意义,它相当于“天堂”,意味着 noumenon 和真理。新儒家学者朱习(960-1279)将“仁”解释为“心的美德和爱的原则”。
朱习将《易经》中列举的“大德”概念与仁爱相结合,肯定了自然的本质;因此,将其更新到宇宙学的极致。伟大的哲学家王阳明(1472-1528 年)写道,宇宙和人类都是气的产物。5并且彼此集成和兼容。因此,每个人都必须把别人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并按照一位具有杰出美德的伟大医生的熟练程度行事。《黄帝医典》中关于错误医疗的诫命规定,医生必须全心全意地治疗病人,并尽最大努力避免虐待。6
意象与概念思维之间的互动
图像思维是从对中国文化内涵和特征的研究中提取出来的。它具有创造性、原创性、动态流通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它是道、太极、无、合一、自我的表达,是中国文化和哲学中最高层次的概念。意象分为不同层次的原意象思维、具象思维、肤浅意象思维和视觉思维。对原始图像的识别涉及一个不断深化的经历、观察和直觉思考的过程,是几千年来中国主流的思维方式。
近 300 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概念思维和逻辑思维推动了现代化。然而,客观化和线性化也导致了主客观二元论和还原论的简化和僵化,从而压制了图像思维,由于缺乏该领域的研究,图像思维变得陌生甚至被遗忘。尽管意象与概念思维不同,但两者并非相互排斥或不相容。只有原始图像思维需要停止概念思维,而图像(尤其是具体图像思维)和概念思维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相互作用,尤其是在工程科学和技术中。意象和概念之间的联系已在调查中医器官表现理论、模式系统和中医方剂潜在作用的研究中得到证明。例如,经络在有生命时作为气的途径存在,但在死后就不复存在。此外,许多心理和遗传特征都离不开原始图像思维。
图像是文化复兴的内在驱动力
原始意象是一个概念,也是一种处于高境界的状态;它是看不见的,正如老子 (571–500公元前)报道称,“伟大的形象是无形的”,与精神世界、心灵的启蒙、从“无”转变为“一”有关。最初的形象并不是西方形而上学定义的“实体”,而是宇宙中巨大虚空的形象;它不是真空,而是包含和谐之气,从而孕育了存在。换句话说,原始图像是创造、不断变化和动态整体主义的原始图像。原始图像与当今天文学中探测和观察到的黑洞之间可以进行类比。
黑洞在没有可见光的地方具有巨大的质量和能量,但存在类似于非线性物质的物质运动,黑洞的爆炸可以产生新的星系。意象涉及原始形象和精神形象,它们显示出整体的巨大生命力和驱动力,因为人类生命的本质展示了生动的有机整体主义和无尽创造力的产生,就像太阳不断的裂变和更新一样。图像思维总是与整体相互联系。对真、善、美的自我意识也体现在这种整体主义和创造力中。7
意象的兴起与外部世界的异化有关。19 世纪中叶,叔本华、尼采、柏格森、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哲学家将西方形而上学的概念思维引入不可逆转的异化。这些哲学家将现代科学的标准应用于一切事物。然而,目前尚不清楚传统科学中的理论概念是否符合概念化和公式化的标准。根据这样的标准,无法概念化和公式化的思想不是真、善或美。尽管概念化和公式化对于还原分析中的抽象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对于理解和解决科学问题是必不可少的,但抽象本身意味着简化和僵化。因此,不可能用这种思维方式来整体地理解动态变化。在中医中,诸如自然与人类的对应、本气以及反映动态整体形象的身心合一等独特概念在“道生一(本气)”、“万物兼阴阳,其相互作用导致和谐”和“没有什么是完美的,但一切都是必不可少的”等名言中得到了证明。8
回归真我 守护生命之根
“我”的真正含义在整个哲学史上一直是一个谜。“我是谁”这个问题已经客观化了主客体二元性中的“我”概念。只有当图像思维超越了主体和客体二元性的客体化时,人们才能回归“真我”。“我”和“我的生命”是非客体,从“宇宙与我同存在,万物与我对应”的角度来看,它不是现成的,总是处于创造和变化的过程中。这个动态概念类似于“原像”作为无形的大像和道,是客观化的概念思维无法把握的动态整体的真正本质。从根本上说,道可以体验但不能用语言描述,“肉身”可以与道联系起来。直觉和整体的观察,如“反复观察以体验其奇迹和发展”,不是指从道之外的观察,而是指从道的内部理解。
笛卡尔的命题“我思故我在”可以理解为“真实自我”的存在,也可以解释为“我根据意象思考,故我在”。这个命题不仅有生命力,而且具有极大的独创性。原始图像和具体图像之间存在层次结构差异。中医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从“观察图像”开始。中医医生通过舌观察、脉诊、病理体征观察和药用物质外观等程序,通过看、听、闻、尝、触等程序来辨证和治疗疾病。中医医生观察图像(生理和病理体征)以获得证据(生理和病理变化),观察因素以检测舌、脉和症状的变化,观察变化以确定证候识别的证据。此外,中医医生根据这些证据进行诊断,根据西医证据和中医证法来识别疾病,并开出适当的方剂。这里的意象涉及意象、外观和具体意象。如果医生能够反复观察图像(生理和病理体征)并从图像的角度思考,那么他/她就可以确定预后并保护生命的根源。
图像思维的非客体化关注的是整个人性。在生活中,人们从自己身上寻求自由和快乐。然而,重要的是不要忘记自己,永远不要成为物质欲望的受害者。身体之外的一切都是物化的结果。虽然人们应该丰富自己的生活,但这种丰富应该是适度的。适度的意思是“儒家学派的中庸之道”。人类社会的“中庸之道”由先秦时代的孔子和西方的亚里士多德倡导。9然而,在今天的现实中,大多数人在“太多和太少一样糟糕”的状态下度过他们有限的生活。其实,人可以长期生活在天地之间。一个人只有理解中庸的教义,将自己的生活融入自然,才能和谐、节制地生活,快乐、平和、优雅地过每一天。
宇宙学: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对应”这个概念很熟悉,但其真正的含义可能并不被理解。中国古代哲学家,如董钟书(179-104 年公元前)认为人类是从自然进化而来的。生命过程取决于自然,因此保护自然意味着对生命的敬畏。人类以谦逊的方式生活在大自然中。问题是人类应该亲近自然还是与自然隔离。他应该以人为本还是尊重自然?人必须表明立场,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对应关系。10美德是仁爱和朴素,是一种永无止境的力量,是自然法则与大爱的结合。天人合一是形象思维的整体直接印象;印象不是简单地通过观察获得的,而是通过直觉获得的。《易经》说“只看普通的事情,但对于非常的事情,必须仔细观察”。老子所记载的道,无法用言语准确描述,但可以凭直觉。从根本上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图像思维机制中的关键。实际上,“自然权”是主要的“人权”。
过去,唯物主义是基于客观决定论的,而唯心主义是基于主观决定论的。这两个概念都有简单和复杂的表现形式,从简单到复杂的辩证法,都有自己的有效性和局限性。为了克服这些限制,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哲学视角,而不是主观和客观的二元论。
在主客观二元论下,最先进的自然科学的实验结果表现为主体和客体的整合。胡塞尔对“意向性”和“先验自我”的回归是基于对意识活动起源的深入研究,即“真正的自我”。虽然在图像思维中没有主体和客体的区别,但作为一个小整体的微观世界和作为一个大整体的宏观世界是有区别的。老子说:“道大,天地大,人也大。老子还说,“宇宙中有四大”,即“人效地,地效天,天顺道,道顺自然”。这四个要素被整合到图像思维中,以创造动态的整体平衡,并克服概念思维的简化和僵化。“天地与我共存,地间万物与我交融”。这就是整体思维模式。
目前尚不清楚中国政府应该如何应对老龄化的社会问题。因为老年人现在的生活不必担心购买衣服和食物,孤独造成的恐惧和恐惧已成为他们最大的痛苦来源。因此,老年患者不仅需要治疗他们的疾病,还需要心理上的安慰和家庭的温暖。随着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变,家庭网络的弱化,支持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是必不可少的。
学科导向改革创新
站群论坛随着“以人为本”健康观念的形成,中医的学科方向必须改变以适应环境转变。11学科方向必须以中国哲学为指导,才能开展医疗保健项目。人类的健康和疾病应该与天地联系起来看待。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必须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形象、思想和身体应该融合在一起,本质、气和精神也应该融合在一起。重点是原创的思维方式和原创性的优势,特别强调中医成功治疗的疾病。我们必须完善以整体观和辨证为特征的诊疗框架,以达到循证医学和叙事医学认可的疗效。深入解读和研究基本理论概念,普及预防医学的理念和方法,将“还原分析”的研究方法转变为“系统研究”,建立和巩固中医行业的国内和国际标准,不断增强中医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必须充分理解中医学科的属性。首先,在多学科科学的指导下,必须充分开放中医学术研究领域,让不同学科参与。二是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学者们应该回归到最初的思维方式,找到有用的哲学原则来指导其发展。中医理论不仅仅是唯物主义的,而是主要基于意象,意象是非线性和不确定的。应强调人类名词的整合,事物本身与其本体之间的关系,并应关注时空转换中的能量和信息,以研究复杂系统科学背景下的科学问题和中医方法论。中医理论关注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观察,这显然与中医的意象和后现代科学中的宇宙论相一致。
社会已经进入了后现代时代,以高概念和大数据为特色。高概念首先体现在科学、技术、人文和哲学之间的互补和互动中,它以人类追求的真、善、美为导向。其次,要研究完善不同体系之间的关系,打破学科原有的界限,促进融合。第三,需要对来自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科学观念进行解释、吸收和普及。
大数据是指复杂系统进行多学科、多样化研究的大量数据,包括非线性和不确定数据的集成技术。12, 13 高概念大数据技术使中医理论框架和临床实践指南得以更新和改进。14回顾 20 世纪医学发展的轨迹,重点一直是以主客观二元论和还原论为中心的纯生物理论和技术的研究,以牺牲人本医学为代价;因此,作为主体的“人类”的痛苦和心理被忽视了,使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作为诊断标准被过分强调。然而,在后现代时代,“以人为本”的医学价值观将导致科学与人文、整体论与还原论、图像思维与概念思维、系统研究与描述性研究、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的融合。随着中西文化、中西医的融合,人们正在努力开发一种新的统一医学类型。
近几十年来,人们已经意识到并体验了医学的方向性变化。人本医学、医学心理学和医学伦理学逐渐培养了对患者“以人为本”的护理,并渗透到诊疗过程中。此外,随着人类学中主观唯心主义和动态整体论的兴起,中国文化和中医中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主体与客体、本气灵、形象、观念、身体等关键概念将逐渐回归主流思维方式。在中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过程中,将开展关于人类健康的多学科研究,例如利用整体基因组学网络探索人体巨大的复杂系统。这一新趋势表明,中医和西医相结合是可能的。
中医始终以临床医学为核心。中医的证候识别和治疗与个体化医学一致。中医方剂由多学科研究团队研究,其中不仅包括中西医专家,还包括化学、物理、数学计算、信息和天文学方面的专家。草药配伍是中医方剂的物质基础,也是有效中医理论的载体。人们相信 “配方的潜力在于草药组合”。各种加工药物、成分和化合物的不同相容性会导致不同的效果。
这意味着对多成分和多靶点的依赖、和谐交融与对抗、补充与调节共同作用,以全息方式实现疾病治疗的效果增强和毒性降低。这里的整合效应是指药材效应与生物效应的结合,药材与表征信息的整合,以及草药治疗效果与机体生理功能的整合。实验表明,“网络”可以看作是整体和系统建设的基础和关键技术。例如,“网络药理学”涉及基因调控网络、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信息传递网络、代谢网络、表型网络以及宏微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组和表型等水平的其他生物网络。网络药理学作为复杂系统分析的关键,代表了一种新的概念和研究方法,符合中医的整体性特征。中国学者已经将他们的研究同步到中医或西医复方的药物网络药理学中。15预计中药方剂的研究将走在当代科学技术的前沿,并为创新疗法提供有力支持。
医学治疗的未来涉及个体化、预防性、预测性、转化性和参与性医学,这将使中医的优势得到认可。在中医中,由于考虑到基因、社会背景、禀赋、体质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有时采用不同的方法治疗同一种疾病。因此,处方、草药成分和剂量存在个体间差异。此外,个人的生理和心理条件必须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这是个体化医疗的关键点。因此,意象中整体动态循环的概念以及模式识别和治疗系统将在个体化医学的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预防医学将得到中医保健措施的支持,其中包括预防疾病和避免恶化,如中医五回路六气理论。意象思维、中医回路运动理论和变化概念用于识别每个人的体质、现状和健康进展趋势,以便他们能够适应气候、物候和环境的变化。重点是在疾病出现之前及早发现,并努力调节一个人的思想、身体和情绪。
转化医学是一项关键的医学改革,它突出了中医的优势,使其能够被纳入全球卫生信息系统。就中医而言,转化医学以“真我”为基础。它是在临床实践中确定科学研究问题、进行基础研究和开发新化合物处方的过程。换句话说,它是将临床前科学研究的结果应用于临床实践以改善健康维护和疾病预防和治疗的过程。因此,转化医学的研究方法必须涉及多学科联盟之间的密切合作。具体来说,必须首先在社区和乡镇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改造,然后在城市医院进行改造。成熟的技术发展成行业解决方案,科技成果造福于人民。必须对基层医务工作者进行进一步培训。也就是说,“转型模式”必须具有普遍价值。
当前的问题是,中西医能否朝着互补、互动、融合的方向发展,为建立统一的新药奠定基础。一些学者认为,中医和西医之间没有共同的衡量标准,因为它们在研究主题、方法和基本理论上有所不同。根据自然哲学规律,中医和西医的研究对象都应该是“人”和“人的存在”。
然而,以西方工业文明为基础的西医传统上更关注患者的疾病而不是患者本身,重视生物指标并强调技术、证据和可重复的结果。在 20 世纪,还原论盛行,并在医学进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相比之下,中医是一种整体系统的医学类型,具有明确的内在标准,如“经络通畅”、“积精养魂”、“阴阳平衡”。中医有特定的干预方法,如适度饮食、淡泊世俗利益、遵循阴阳规律、调整养生之道等,有效保持身心健康。中医鼓励人们参与了解和维护自身健康的过程,这将使他们达到“养气,打败任何病原因素入侵”的状态。在治疗现代疑难复杂病例时,可以结合中西医基础,促进转化医学和网络医学的发展,作为调整和改革的重点,因为诊疗过程可以提供对还原论和系统论的透彻理解。
下一篇:运动趋势 蓖麻丸——久聋